
记得我小时候家里的院墙就是用泥巴砌的,那时候都很穷,谁家也没钱买砖垒墙。父亲套上牛车,到村头小河边挖胶泥,也就是淤土,这种泥巴的粘性非常大,孩子们都爱用它捏泥人,摔皮碗,做小手工。
父亲把这种泥巴拉回来先晾晒两天,晒干后用木棍把大块锤碎,掺合一些白灰、麦秸秆,用水和匀,软硬适中,然后用小钢叉一点点的砌起墙来。边砌边用铁锨把墙面刷齐、拍实,就这样慢慢的越来越高,到最后父亲就站在桌子上砌了,高度达到两米左右,墙就完工了。
这种泥土本来粘性就大,再加上白灰干了之后非常硬,麦秸秆穿插其中像钢筋一样,所以土墙非常坚固,任他风吹雨打,三五年之内没有问题。这就是老一辈人的智慧,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几个知道了,也不需要知道了,因为现在哪里还有土墙?农村到处一排排的楼房,院墙都是红砖水泥磊成,整齐划一。
农村现在富了,土墙不存在了,但是它带表了一个时代的符号,寄托着人们浓浓的乡愁,孩子们在墙边嬉戏,报晓鸡站在墙头上亢啼,悠悠乡音,恍如昨日,一去不复返了!